您的位置:首页 > 会计实务 > 正文

其他应收款的核算内容

2018-08-24 17:19     来源:中国会计网     

一、其他应收款的核算内容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用来核算企业应收内容的项目主要有七个,分别为: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长期应收款和其他应收款。这七个项目可以分为三组。

 

第一组为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主要核算与企业主营业务有关的应收款项,在审计人员按业务循环组织实施审计程序时,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通常被划入销售与收款循环,预付账款被划入采购与付款循环。

 

第二组为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和长期应收款,主要用来核算与企业筹资和投资有关的应收款项,审计人员在按照业务循环组织实施审计程序时通常将它们划入筹资与投资循环。

 

第三组为其他应收款,主要用来核算与企业经营活动无关的应收款项。在对其他应收款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大多将其划入投资与筹资循环,有时也单独将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提出来进行审计,不划入任何业务循环中。对于前两组中六个报表项目,会计准则对其核算内容有直接而明确的规定,而对于其他应收款项目的核算内容,企业会计准则是采用倒挤的方式加以规定的。这是其他应收款项目与其他六大应收项目的重大不同之处。

 

由于企业会计人员将经营活动以外的其他各种应收、暂付的款项全部用其他应收款科目核算,审计人员在审计企业的报表项目时,常常会看到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科目的核算内容较为规整,而其他应收款科目的核算内容比较繁杂。总体来说,在正常情况下其他应收款的核算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未专门设置备用金科目的企业暂付给员工使用的临时借款,如差旅费等,

 

(2)应收取的各种赔款,如因职工失职造成一定损失而向该职工收取的赔款或因遭受意外而应向有关保险公司收取的赔款等;

 

(3)应收的各种罚款,如某些企业对员工的迟到、早退进行罚款,应收的罚款计入其他应收款;

 

(4)存出的保证金、押金,如某些企业对项目投标,存出的投标保证金通过其他应收款科目核算;

 

(5)应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的款项,如为职工垫付的水电费、应由职工负担的医疗费、房租费等。

 

二、其他应收款舞弊的形式实务中,企业会计人员通常利用其他应收款核算内容繁杂这一特点隐藏企业的异常交易行为。企业利用该项目进行的舞弊主要有以下情形:

 

1利用其他应收款科目隐藏短期投资,截留投资收益。随着证券市场的蓬勃发展,很多企业热衷于将临时闲置资金投入股市,以赚取更多收益。在阅读上市公司2007年的半年度财务报告时,我们能够看到某些公司的资产中有大量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但是有些公司并不在它的资产负债表中披露其持有的短期投资。

 

有很多企业出于种种原因不想让外部机构或人员得知企业投资于股票市场。比如某些企业用从银行贷来的款项炒股,上市公司用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炒股,这些都属于违法违规行为。还有些企业不想给外部单位和个人留下自己主要依靠投资获利的印象而极力避免在财务报告上披露大额的投资收益。当然,还有些企业出于少缴税的目的或是管理层出于追求私人报酬最大化,而隐藏短期投资,进而截留、侵吞投资收益。例如某股份有限公司资金充裕,在近期刚好没有大额资金支出会发生,为了使放在银行里的款项能够升值,该企业在资本市场上买入了股票和债券。

 

企业进入股市的资金没有通过交易性金融资产反映,而是采用捏造一家往来单位,虚列债权的手法掩饰其短期投资。企业购买证券时,借记其他应收款,贷记银行存款。当资金退出资本市场时又做金额相等的反向分录。而这部分资金在资本市场上产生的投资收益在账外全部用来扩大企业高层员工的奖金发放和福利开支。

 

2.利用其他应收款隐藏利润,偷逃税款。为了逃避应缴税金,企业常用的手法是将销售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挂在其他应收款上。例如,某超市有限公司的年销售额在180万元左右徘徊。根据规定,从事货物批发或零售的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180万元以下的,税务部门按小规模纳税人标准向其征收增值税

 

该企业财务部门测算今年的销售额将超过180万元,预计为220万元。于是将50万元的主营业务收入挂在其他应收款贷方,以保持其小规模纳税人的身份。企业的记账分录为:借记银行存款50万元,贷记其他应收款50万元。

 

从表面上看容易让人理解为企业收回了对方欠企业的款项,而实际上,这笔其他应收款在之前并没有借方发生额。税法规定,商业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征收率是4%.按照一般纳税人缴税和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缴税测算,该公司缴税差额为220万元x17%-180x4%=37.4万元一7.2万元=30.2万元。另外企业还少缴了5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产生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和企业所得税

微信公众号

萨恩课堂

咨询电话:400-888-3585

在线客服:点击咨询

©2001-2023 中国会计网(C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支持:北京萨恩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实名网站认证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7473号 京ICP备120139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