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财政部湖南监管局勇于担当,主动作为,重点聚焦四个方面,确保疫情防控和经济平稳运行两不误。
一、聚焦财政库款调度,确保防疫经费有保障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和保障。湖南监管局密切关注地方财政库款运行,督促湖南省各级财政部门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加快资金拨付使用,确保疫情防控、“三保”等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一是协助建立省市县国库资金保障应急调度机制,同时,配合湖南省财政厅积极协调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各国库集中支付代理银行,建立资金拨付绿色通道,提高小额支付上限,保障疫情防控资金拨付渠道畅通。二是加强基层财政库款监测。选取部分重点市县建立财政库款和疫情防控经费日报制度,实时掌握财政库款水平和经费保障情况;同时,密切关注部分库款保障水平持续偏低的县,深入了解其存在的实际困难,督促指导其统筹用好库款,对出现库款保障困难的市县,积极协调省市财政部门及时采取紧急调度库款等措施予以支持。1月26日晚上,配合湖南省财政厅紧急将5.32亿元库款调度至19个省直管县。三是做好疫情防控资金保障。督促省市财政对部分重点县加大财政库款临时调拨力度,坚决避免出现经费保障不力影响疫情防控工作开展的现象。同时,督促湖南省财政厅尽快将财政部预拨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分解下达,截至2月25日,疫情期间湖南省累计下拨中央和省级资金9.97亿元,积极支持市县做好疫情防控和“三保”工作。
二、聚焦优惠政策落实,护航企业复工复产
刘昆部长强调“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关键是把更大规模减税降费落实到位。”湖南监管局强化责任担当,认真落实落细各项财税政策措施,促进政策发挥更大作用、更好效果。一是紧盯财税金融支持政策新动态。密切关注财政部、税务总局、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海关总署等部门出台的相关财税金融支持政策执行情况,迅速对接湖南省财政、税务、人行(国库)、海关、金融监管以及12家金融机构,研究解决问题,督促及时开辟金融扶持、税收优惠、普惠性降费等绿色通道和便捷措施。二是确保减税降费见成效。深入了解属地各行业,特别是受疫情直接冲击较大行业的税负、社保缴费变化情况,关注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督促和帮助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吃透政策,推动税收优惠、社保医保缴费减免、贷款贴息、援企稳岗补助等政策落地,恢复和激发市场需求和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截至2月25日湖南省为48家防疫物资生产重点企业发放一次性招工稳岗补助1340万元。三是主动上门做好服务。及时梳理政策文件,编制宣传手册,对超过20家大型退税企业开展定向宣传,帮助企业准确掌握财税金融支持政策内容和申请流程。同时,及时了解全省重点税源企业和我局负责增值税先征后返的宣传文化企业复工复产情况,反映解决企业防疫、返岗、用工、资金等方面存在的困难,支持尽快复工达产。
三、聚焦基层财政运行,兜牢县级“三保”底线
“三保”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做好“三保”工作尤为重要。湖南监管局深入分析疫情对经济运行和财政收支的影响,督促湖南落实好“县级为主、省级兜底”原则,谨防“三保”出现风险。一是强化应急监控。建立县级“三保”应急监控机制,一方面,要求湖南省财政厅在将县级“三保”相关情况上报湖南省委省政府或财政部的同时抄送湖南监管局,并每周定期向湖南省财政厅了解全省县级“三保”情况以及相关应急措施。另一方面,重点摸清部分贫困县及收支矛盾突出的“重点关注县”疫情防控资金投入、工资发放、扶贫等重点支出保障情况,尤其是对挂钩扶贫县平江、宁远,以及我局预算监管联系点涉及的6市11个县等予以高度关注。二是加强重点督导。对个别“三保”困难县安排人员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了解存在的困难和应对措施,帮助协调省市财政给予一定支持,坚决兜住“三保”底线。三是指导帮助县级财政优化支出结构,盘活存量资金,集中财力保障“三保”和脱贫攻坚等重点支出。截至2月25日,湖南省各级财政通过动用预备费、盘活以前年度结转结余资金筹集疫情防控和稳运行资金13.05亿元。
四、聚焦债务风险防控,积极服务“六稳”大局
湖南监管局坚决贯彻“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的要求,坚持做到防控疫情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防风险和促发展两不误,助推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一是配合做好政府债券发行使用。截至2月底湖南今年以来已发行政府债券546.16亿元,其中一般债券173亿元,专项债券373.16亿元(其中医院建设项目27.43亿元)。下阶段,将协同湖南省财政厅进一步加快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引导项目储备和遴选更多向医疗卫生、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倾斜,尽早形成有效投资。二是开展债务本息集中到期兑付提醒。对部分重点市县债务本息集中到期情况进行及时提醒,了解偿债来源和主要困难,帮助协调相关金融机构落实风险缓释措施。三是积极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加强与湖南省发改、交通等部门的沟通,跟踪了解省市在建重点项目复工情况,配合抓好“稳投资”。同时,主动服务铁路、高速、轨道、片区开发、教育、医疗等领域新建重点项目,帮助开展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和编制资金筹措方案,促进重点项目复工复产,支持“六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