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上说,良好的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佳状态。良好的治理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过程,是政府和公民对社会政治事务的协同治理,既要求好的政府治理,也要求好的社会治理。而透明、问责、参与、回应等是良好的治理应该包括的主要特征。
运用治理理论,从公共预算的透明化、问责、公众参与和回应等四个方面,对我国公共预算治理改革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系统探讨,对于客观地认识我国预算改革、推进我国预算治理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预算透明化程度逐步提高
我国的公共预算改革在透明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从公共预算制定和执行过程来看,我国2014年8月31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体系。
从公共预算信息的公开情况来看,我国的预算信息由早期的“保密”文件逐渐向建立公开透明的预算体制过渡。从公共预算包含的内容上来看,2011年起,预算外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成为我国预算改革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目前,已有十余个省份的基层政府以不同形式开展了参与式预算改革。随着试点规模的逐渐扩大,我国参与式预算改革不论是在试点层级和范围上,还是在公众的参与程度上都呈现了不断深化扩展的趋势。从参与式预算试点的层次来看,尽管目前公共预算治理中公众参与仍集中在基层政府,但层级出现了不断上移的趋势,参与试点的基层政府由以往的街道、乡镇一级预算提升到近年来的县市本级预算。从参与式预算试点的内容范围来看,供公众参与的预算项目不断增加,一些改革试点地区将全部年度预算作为参与式预算的内容。
公共参与途径增多
随着公共预算日益公开透明,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日益增大,社会公众对公共预算也比以往更为关切,政府部门如何对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和建议予以及 时适当的回应,是当前我国预算治理改革面临的一项新的挑战。
我国预算治理领域,政府对社会公众诉求的回应,除了传统的热线电话、媒体、新闻发言人、记者招待会等途径外,通过互联网这一信息交流平台,对民众预算关切进行政府回应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预算公开透明和公共参与途径机制的不断提升,为公共预算回应提供了平台,也带来更多的挑战。同时,预算回应的不断完善也反过来有力地促进预算公开透明、强化政府问责、推动公众参与预算过程。
强化公共预算治理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个良好的公共预算治理,要透明、可信、可问责,而且还要有公众广泛的、深度的、实质性的参与预算的整个过程,以及对公众公共预算关切进行主动、及时、全面的回应。现阶段,我国的公共预算治理改革正稳步推进,下一步应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公共预算治理改革的法律体系,加快推进公共预算透明的制度化建设,明确预算公开的时间、预算公开的内容以及预算审议程序等。
应逐步构建公共预算治理的多元问责体系,进一步拓宽公众预算参与的渠道与方式。健全并完善及时有效的公共预算回应机制,一是在传统官方媒体、新闻发言人、记者招待会等传统预算回应渠道基础上,积极探索微博、微信等新兴网络预算回应新媒介。二是加强预算回应领导干部问责,将预算回应纳入相关部门绩效考核,增强预算回应的主动性。三是探索建立预算回应解读和宣传机制,提高预算回应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