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务管理 > 正文

预算改革应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

2018-12-25 10:30     来源:中国会计网     

  新《预算法》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预算改革也成为注册会计师行业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会计专家、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张连起就向“两会”提交了《关于完善预算改革,细化配套措施的提案》(以下简称《预算改革配套措施提案》)。张连起指出,变“看不见的政府”为“看得见的政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预算改革无疑是突破口和重头戏。
  张连起认为,从实施层面看,新《预算法》还存在着诸如全口径预算编制缺乏“完整性”细化表述、预算绩效执行尚无指导性方案、预算管理框架未与财政规划衔接、预算收支科目划分不科学、预算信息采集无统一口径等深层问题。他提出,要真正发挥《预算法》这一“经济宪法”对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促进作用,亟需出台精细化的配套措施。
  张连起在《预算改革配套措施提案》中提出了完善预算改革的七项具体政策建议。
  第一,厘清全口径预算边界,强化“四项预算”资金的互联统筹。当前,我国已基本形成围绕“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全口径预算雏形,但覆盖范围和彼此关系仍需厘清。要摸底游离于预算外的财政专户资金,分门别类纳入相应预算体系。落实“正税清费”,进一步清理政府性基金,加大政府性基金的统筹安排,盘活“沉睡”资金;严格认定政府“或有负债”,纳入预算反映。研究“四项预算”间互联统筹机制,加强预算间的有机衔接,构建权责明确、统筹合理、综合高效的互联通道,实现预算资金合力,发挥资金使用绩效。
  第二,利用管理会计工具,提升预算编制水平。通过对预算事前、事中和事后活动进行预测、分析、评价、考核,提高预算编制水平,增强预算执行约束力,改变预算管理中“重分配、轻管理”的现状,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第三,加快完善预算绩效指标体系,为财政收支提供更优决策机制。一是树立产出与成果导向的绩效观,促使预算部门的焦点从控制投入和执行问题,向优化绩效的管理问题转移,将“绩效原则贯穿预算程序各个环节”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充分利用中期财政规划为预算资金提供的确定性环境,尽可能全面收集并整理绩效信息,作为完善预算绩效指标的基础。
  第四,构建“自上而下”的预算管理框架,推动中期财政规划与年度衔接。首先,对财政预测、财政评估、中期财政规划做出清晰定义,为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支出规模、资源收集方向提供决策依据。其次,建立“自上而下”的预算程序,在年度预算中,设定政府总支出与部门支出年度上限。再次,探索编制《预算政策报告》,内容涵盖政府中期财政政策目标、未来五年预算优先项目、相关预算执行指标及责任评价等。
  第五,统一预算信息核算口径,提升信息可比性。要抓紧研究出台细化的政府预算和部门预算信息的统计口径。例如,公众所关注的“三公”经费虽已经公开,但到底如何统计至今尚无统一口径,导致信息的参考价值未能充分实现。加快推进财务会计制度从现金制向权责发生制过渡,构建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倒逼预算信息采集与核算口径一体化。
  第六,进一步细化预算科目,提高预算的可理解性。各部门将所有收入和支出全部细化到具体科目,严格按照预算组织收入、安排支出。明确资金管理的责任者,解决“谁”的问题;功能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支出的功能,明确“干什么”的问题;经济性质分类主要反映收入和支出的经济性质,明确收入的具体来源和支出“如何使用”的问题。细化预算的科目,使人们更加清晰“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花钱干什么以及钱是怎么花的”,增加预算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第七,加快电子政府建设,传递指尖上的“政”能量。首先,研究制定预算信息公开法规,提升预算准备、预算执行、预算报告等信息透明度。其次,深化政务系统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府平台开辟公众入口,公民可便利地获取各级政府预算、审计报告、预算形成过程等信息。 


微信公众号

萨恩课堂

咨询电话:400-888-3585

在线客服:点击咨询

©2001-2023 中国会计网(C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支持:北京萨恩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实名网站认证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7473号 京ICP备120139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