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逐步进入高成本时代,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各种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很快,加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国企业的低成本优势实际上已经开始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加强企业成本控制并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多因素制约成本管理水平提升
从企业内部治理情况看,我国不少企业的成本控制观念仍然比较落后,成本管理水平较低,成本控制难以实现预期效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成本控制与企业发展战略偏离。一些企业管理者成本管理观念滞后,评价成本控制的效果以是否节约为标准,片面强调降低成本,节省费用开支,往往为了降低成本而忽视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还有部分企业为追求眼前利益,采取偷工减料、冒牌顶替或粗制滥造等方式来降低成本,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市场信誉。这种以“成本节省”为主导的成本控制模式,无法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
二是成本控制方式和手段落后。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研发投入普遍较低,在生产技术和工艺上比较重视引进和模仿,忽视发明、创新和生产力的转化。此外,我国不少企业还存在设备更新速度慢、陈旧老化严重的问题,导致能源和原材料的损耗居高不下。在一定时期、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成本可以通过加强管理来降低,但这种方法不可能使成本无限度地降低。而一项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所产生的市场效应和成本竞争力,远比通过内部挖潜及降低人工成本带来的竞争优势大得多。
三是成本控制内容和范围存在局限性。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如何全面控制成本的认识仍然不到位。从控制主体上看,企业全员成本控制意识不强,职工参与降低成本的热情不高;从控制内容上看,很多企业至今仍然把生产成本作为成本控制的重点,而对设计成本、营销成本和服务成本的管理相对不足;从控制范围上看,成本控制没有贯穿于从产品设计到产品产出直至售后服务的全过程,往往只注意生产和销售环节的成本控制,而忽视项目调研、工艺设计和产品设计对产品成本的影响。
四是成本控制体系不够健全。不少企业成本控制工作较为孤立,缺乏强有力的基础保障,导致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不彻底,控制措施难以发挥效用,控制效果大打折扣。如有些企业的成本预测和成本决策缺乏规范性、制度性,没有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成本预算,造成成本控制松弛,预算约束弱化;有些企业内部成本控制制度不健全,甚至原始记录、资产盘点、定额管理、计量验收等基础管理制度都不完善;有些企业虽然制定了相关制度,但形同虚设,不讲实效;有些企业对制度的执行未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考核,工作目标无法落实。
加强成本控制的应对措施
面对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企业应积极借鉴国内外企业的先进经验,采用先进的成本控制理念和方法,建立行之有效的成本控制体系。
一是转变发展思路,牢固树立正确的成本控制观念。企业成本控制应由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向现代效益观念转变,一切成本控制活动应以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支配思想,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企业应当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努力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为企业争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是重视科技创新,充分发挥新技术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
企业应从自身生产经营需要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计划,加大对关键生产领域的技术攻关力度,用科技力量解决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
三是深化企业改革,切实提高企业劳动生产效率。一要合理设置企业机构,精简多余人员,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二要改革人事制度,实行竞争上岗,优胜劣汰,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三要注重员工技能培训和再教育,提高管理人员和职工的整体素质,实现减人增效、精干主体的目标。四要积极推动企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快生产的自动化和信息化进程,减少人员配置,逐步降低用工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
四是挖掘内部潜力,深入推行全面成本控制。一要强化全员成本控制意识,使全体员工都视自己为成本控制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成本控制。二要拓宽成本控制的范围,不应当仅限于控制生产过程,还应当控制影响成本变化的产品设计和试制、物资的采购和储存、生产工艺的制定、生产组织、质量检查、供销、运输、售后服务等环节。三要扩大成本控制的内容,凡是企业能够加以控制的支出均属于企业成本控制的对象。
五是强化预算约束,努力促进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成本预算控制的有效程度,是企业成本控制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生产经营特点,逐步建立和完善成本预算控制制度,强化成本预算的约束性,确保成本控制目标的全面完成。
六是完善管理机制,建立科学严密的成本控制体系。在具体实践中,完善成本控制体系要注意抓好三个关键点:一是合理设置成本控制单位,成本控制系统必须与企业的组织结构相适应。二是建立全面的成本控制信息系统,并覆盖企业各部门和各业务环节。三是落实成本控制考核奖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