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务管理 > 正文

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与变革

2018-11-07 11:05     来源:中国会计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管理追求的不仅仅是短期利润最大化,而是如何取得长期竞争优势,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目标之一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善企业外部环境,加强对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而加强成本管理,深化改革成本管理工作,则是其中重要一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企业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许多企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采取有助于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管理方式。但仍有一部分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比较落后。  一、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  1. 企业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不高。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本管理的主体应该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动力也应来自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但是有些企业并未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成本管理仅限于国家颁布的财务法规中有关成本条例的遵守和执行上,成本管理侧重于宏观需要,而忽略成本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成本管理必须企业化,要通过成本的自我管理,提高产品的成本优势,从而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2. 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全局观。我国企业不注重策略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而偏向单一成本控制。所谓价值链分析就是通过分析和利用公司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关活动来达成整个公司的策略目的,实现成本的最低化,它把影响产品成本的每一个环节,从项目调研、产品设计、材料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销售、运输到售后服务都作为成本控制的重点,进行逐一的作业成本分析,使管理人员对产品成本的生产周期和每一环节的控制方法都有充分的了解,从而使产品的利润在整个生产周期最大化。在市场上,真正有意义的是整个经济过程的成本,企业须清楚与产品有关的整个价值链中的所有成本。  3. 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成本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综合体现,是企业内部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低成本意味着以较少的资源投入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意味着高效率,但未必就是高效益。我国许多企业按照成本习性划分和核算产品成本,通过提高产量可以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如此,产量越高,单位产品成本就越低,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也就越高。成本管理形成了偏好“产量”不重“销量”的思维误区。由于企业片面追求效率,只重产而不重销,表面上降低了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降低了产品的成本,但实际上这些成本被隐藏了起来。如果销量不上去,则会导致存货的积压,从而使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被转移或隐藏到存货中去。虽然短期内利润会上升,但长期销量搞不上去,这些成本还是始终得不到转化。造成这种后果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没有在市场的导向下以销定产,利用适度规模经济的效应使效率转化为效益,从而使企业从成本管理中真正地获得长远的、可持续的利益。  4. 企业成本管理观念陈旧。我国企业成本管理没有抓到本质的东西,还仅停留在节约各项开支的表面管理上。这种管理方式会使成本费用降低,但降低的弹性很小,没有认识到通过提高效率才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效率的提高又离不开技术的进步,所以重视科技发明并使之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也是我国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这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也包括要有国家的大力支持,这种支持主要体现在资金及政策上。效率的提高同样离不开人的作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使人的能动性发挥到极大。所以我国企业很容易忽视对员工的培训,员工不知道他们做的工作对产品的整体形成有什么作用,只有全面了解了整个流程以后,他们才会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发现哪些流程(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是多余的或者说是可以改进的。  5. 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内源化,管理人才稀缺化。传统的成本管理往往只关注企业内部信息。如果成本管理信息只源于企业内部,那么就会缺乏市场观念、市场思维,忽略消费者的需求,忽略来自供应商、中间商的信息。只有产品价格在最终环节被消费者接受,其价值才算实现。如果产品供应系统中的任一环节不协调,那么就会破坏整个价格竞争的实现。所以,企业必须重视内外部信息的搜集,注意与供应商、中间商的协调,将各环节上的成本降至最低。这样才能有效实现价格竞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对管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一定程度上讲,“人”的问题是企业成本管理的根本。而传统成本管理环境下,管理人员缺乏市场观念,不懂科学管理,缺少相关生产、技术知识,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随着技术与经济的不断渗透,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呼唤有新思维、新技术、新信息的一体化管理人才。  二、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现状的成因分析  1. 陈旧的成本管理理念与经济环境的变化脱节。成本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外部经济环境密切相关。目前对成本管理影响最大的经济环境变化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我国产品买方市场的建立;二是指以电子技术为特征的变革。二者使得作为社会生产活动主要参与者的企业受到了重大影响。目前随着市场格局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产品成本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生产性费用所占的比重下降,流通性成本的比重不断上升。而我国传统的成本管理过多地局限于生产领域,以降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费和制造费用作为成本管理的主要手段,忽视对产品开发、销售和售后服务等过程发生的成本费用的控制,这也就无法适应现代成本管理的需要。企业如果再单纯地以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作为企业成本管理的全部内容,将会使企业无法立足于市场。企业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应该在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前提下进行全面成本管理。电子技术的革命是以计算机的普及运用为主要特征,计算机的运用为现代成本管理提供了方便。计算机运算速度快,并且具有储存功能,信息反馈速度快,可以增强业务处理能力,对于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全面地考核、分析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有些企业的管理者还没有意识到这些变化,仍然依靠传统的手工操作,这种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化成本管理的要求了。  2. 对成本管理认识的局限性制约了成本管理的发展。我国企业成本管理仅局限于产品的制造过程。从班组成本核算到邯钢成本一票否决,从成本细划到责任成本,到目前为止,我国企业成本管理无不局限于产品制造过程中。然而,现代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只考查产品的制造成本会造成企业投资、生产决策的严重失误。从成本动因的角度去考虑,企业的任何一种产品从引进到获利,其成本绝不能仅仅理解为制造成本,而是贯穿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部成本。一般认为产品的生命周期是从第一件产品投产到最终停产(停止销售)的过程,这只是一种表层的认识。严格意义上的产品生命周期是企业引入该产品概念开始,到企业放弃与该产品相关的一切业务活动为止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既包括进行产品生产的过程,还包括产品的开发设计过程;另一方面,顾客使用该产品的整个消费过程也应包括在内,因为消费过程的各种情况也是产品竞争力的部分。3. 成本管理的责任中心规范不明确。我国企业关联交易价格用于人为调节成本情况严重。我国一些企业在责任中心的划分上不清晰,不能做到上不揽权,下不越权。大型国有企业在与其平行的责任中心之间的经济往来不能通过规范的关联交易价格自行调节和确认,从而使管理层次不明确,不能发挥和调动各个责任中心的积极性。关联交易价格过多依赖母公司协调和行政干预,成为人为调整成本的工具。规范的转移价格有利于真实地反应各个责任主体的经营成果,激励各个责任中心的士气。但目前许多企业转移价格的不规范,不能真实地反映各责任中心的经营成果,从而抑制了各个责任中心的士气,这有悖于以人为本的成本管理。 

微信公众号

萨恩课堂

咨询电话:400-888-3585

在线客服:点击咨询

©2001-2023 中国会计网(C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支持:北京萨恩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实名网站认证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7473号 京ICP备120139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