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中的酒厂频频爆出银行存款丢失的新闻,甚至有酒厂还不止一次。
新闻一出,舆论哗然,部分境外媒体和大V们借机把矛头指向银行、银行的监管体制,甚至把矛头直接指向政府,唯恐天下不乱;部分不明真相的人也借机起哄架秧子。
这些指责主要是说我国的银行是不充分竞争的,风险意识差;政府对银行监管不到位,银行高息揽储等。事情真相真是这样吗?本人略懂中国的会计规则和中国快消品市场营销情况,现就一个会计人的角度进行简单分析。
先看一张酒厂、银行和总经销等资金流、实物流的关系图。
如果您看懂了该关系图,您就大概明白了这其中利害关系。如果没有看懂,请看本编剧的故事:
地址:XX省XX酒厂总经销张老板的办公室
人物:酒厂的销售总监王总、总经销张老板(张总)
王总:张老板,最近怎么销售下降这么多啊?
张总:哎,生意不好做啊,货走不动啊,没钱进货啊。
王总:你们今年的任务还差点很多啊,必须要想办法完成任务,不然我们日子都不好过啊。
张总:我也想把任务完成,可是目前手头很紧啊,没钱进货啊。
王总:你们的楼盘不是开盘很久了吗?你当初不是说开盘后就把资金撤回来吗?
张总:哎,楼盘销售不出去,回款很慢。
王总:那你投入到担保公司的资金呢?
张总:也是难啊,估计下月能回来2000万元。要不,你再给我想想办法,我绝对在年前完成1个亿的销售。
王总:难啊,我要回去给董事长和财务老总做工作才行。
张总:王总,你就多费心了,这事成了以后咱哥们还是老规矩。
王总:那你就尽快与银行衔接好,我回去跟董事长和财务总监协商。
十天后,总经销与当地银行签订了1亿元的流动资金贷款,担保方为酒厂,担保物是酒厂在该银行开立一般户中的1亿元定期存款。合同约定,酒厂在将1亿元存入该银行后贷款生效;合同同时约定,该流动资金贷款只能专款专用只能用于总经销支付酒厂的货款,不得挪作他用。贷款期限一年。
酒厂的王总在全国巡视了一番,顺利按照上述模式完成了酒厂董事会预定在年底前冲业绩的几十亿元的销售,心满意足的带着美丽的女助理回到了总部,顺带也通知了其他几个曾经的美女助理可以买点酒厂的股票。
年终了,该酒厂在全国酒厂销售业绩一片萧条中取得了骄人业绩,年报靓丽,股票也是万绿从中一点红。
分镜头:
总经销把1亿元的名酒拉回去了,仓库根本装不下。总经销就通知房产公司,让房产公司欠款的建筑公司过来拖货抵货款,价格当然是至少批发价。如果建筑商不要的话,不要就拉倒,工程款就慢慢等吧。
总经销的房产销售最近也有起色了,很快账上就有1亿多元的存款了。总经销的财务经理问:
张总,我们是不是先把银行贷款还了,不然每月还要好多贷款利息呢。
张总:你傻啊,银行这么低的利息,仅仅是基准利息上浮10%。我拿出去放水,只是这个3到5倍的利息,现在还有大半年的时间,我随便赚几倍的利息回来。
于是,张老板把账上的资金拿出去做高利贷了。
时间就这样慢慢的过了几年,总经销也赚了很多钱,酒厂的销售总监及其众多情人也赚了不少钱……
似乎这一切都成了一种模式,开始只是几家这样做,后来秘密外泄了大家都模仿。
会计人的分析:
本来,按照我的上面关系图,如果没有虚线右边的部分,应该说该模式还是很完美的。
首先,酒厂通过该模式顺利实现了销售,并且是先款后货的销售,账面上既有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加,又有经营性现金流入,而没有应收账款的增加。对酒厂的财报可以说增色不少。
其次,银行通过该模式,增加了存款收入,增加贷款和利息收入。银行的风险是有绝对保证的,可说是无风险,行长和经办人可以稳赚提成或奖金。
第三,总经销本来要想去贷款很难很难的,现在一切问题解决了,货到了尽快变现,利用银行贷款的时间差,做做高利贷等短平快的业务。
一场看似对三方均为有利的模式,可是走到2013年、2014年后走的很艰难了,因为自从习大大反腐、反四风以来,名酒不再是快消品市场的“硬通货”了,变现能力在急剧下降。于是,总经销到期归还不了贷款,银行按照担保合同的约定,直接将酒厂的定期存款划转了,于是就出现了所谓酒厂“丢钱”的故事了。
大家对一些媒体的报道,不要人云亦云。我知道,在中国如果盗窃几千元就是刑事案件了,可是这些酒厂丢了上亿元的存款咋不直接去报警,而是发公告说准备与银行打官司,明显是底气不足。
以上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勿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