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务报表 > 正文

分析虚假会计报表及其识别方法

2018-08-31 10:51     来源:中国会计网     

分析虚假会计报表及其识别方法

 

虚假会计报表的成因主要有企业管理舞弊和企业的经营失败两方面。对于虚假会计报表成因之管理舞弊及其识别,可以从企业管理舞弊的动机、方法与规避企业虚假会计报表的措施三方面进行考察;而对于虚假会计报表成因之经营失败及其识别,可以延着经营失败的迹象、掩盖经营失败的方法与分析企业经营失败的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文章中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列举了一些案例。

 

企业会计报表是市场上投资者获取企业有关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为了保证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客观公正,世界各国都对其进行管制。这种管制可以增强资本市场投资者的信心,进而改善资本市场的运行。然而在世界各国的市场上,仍然存在着较多的虚假会计报表。虚假会计报表错误地向投资者传递有关公司的信息,会导致投资者的决策错误,最终给投资者带来损失。虚假会计报表的成因主要有企业管理舞弊和企业的经营失败两方面,投资者可以通过认真研究分析,找到识别虚假会计报表的策略。

 

虚假会计报表成因之管理舞弊及其识别

 

舞弊因从事者的身份不同,可分为管理舞弊和非管理舞弊。非管理舞弊又称员工舞弊,除非串通或管理当局授意,一般都可以用内部控制制度加以预防和发现,通常涉及直接挪用公款或窃取财物。管理舞弊是泛指中高级管理人员为达到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蓄意地粉饰会计报表,导致会计报表严重失实。管理舞弊者通常均于事前精心设计,事后极力设法隐瞒,作弊者的管理层次愈高,短期内就愈加难以识别。

 

一、企业管理舞弊的动机

 

企业管理舞弊的动机可分为五类:

 

1.确保职位和获取奖励。在现代企业中,股东与管理当局之间是一种合同契约关系。可是,由于管理当局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并不一致,企业必须借助于某种激励机制来使管理当局最大限度地为了股东利益努力工作。例如,根据企业利润数字来确定管理人员报酬的合同,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激励方式。因此,为了使自身报酬最大化,管理当局可以通过造假的方法,使会计数字更有利于自己。

 

2.募集资金。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为了达到借款或增加资本的目的,可能粉饰其会计报表,以误导投资者、信贷者做出投资、信贷决策。如在企业和债权人签订借款合同时,债权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往往规定了很多限制条件,如不准发放超额股利,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不得低于特定水平等。因为企业违约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当企业觉察到其会计报表数字已经违反或将要违反规定的条件时,企业便会对盈余数字进行管理,以便减少违反债务合同的可能性。

 

3.逃避税收。这是会计造假最明显的一个动机,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国家,情况更是如此。企业领导人有时会指使会计人员进行会计造假,逃避税收,以减少现金支出。当然,在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高度统一的国家,管理当局就需要在节税和报告较好的业绩之间作出权衡。

 

4.避免巨额政治成本。政治成本是指企业由于政治原因而负担的支出。当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强时,就会受到公众和政府部门过多的关注。政府部门就可能会采取征收高额税收或对企业进行其他限制等。这一点在大企业和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表现尤为明显。例如在2003年以来,世界油价大涨,各产油公司利润猛增,为了回避政府可能采取的非常收入税,各产油公司都采取了程度不同的造假以减少利润。

 

5.操纵公司的股价。企业领导人操纵股票的波动,常利用虚假的会计报表来达到目的。股价预期的波动可能是蓄意地使股价做暂时性的下跌,以便操纵者得以廉价购进股票,以取得更大控制权或待价而沽。其后,利用虚假的会计报表不断拉升股价,使自己获取暴利,而中小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

 

二、企业管理舞弊的方法

 

企业管理舞弊的目的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手段都是通过粉饰会计报表来实现的,常用的方法主要有:

 

第一类:过早确认收入,或确认有问题的收入。

 

⑴即便未来仍有提供服务的义务,但却已提前确认相关收入。

 

⑵在产品出货时或客户接受货品前就已先行确认收入。

 

⑶在客户付款义务的期限到期前就先确认相关收入。

 

⑷将产品转销给关联方。

 

⑸给客户某种有价值的东西,以作为交换条件。

 

⑹以毛利率额计算营业收入。

 

第二类:虚列利润。

 

⑴确认不具实质经济利益的销货收入。

 

⑵将借款交易中所取得的现金列为营业收入。

 

⑶将投资收益确认为营业收入。

 

⑷将以未来采购为条件的供货商退佣确认为营业收入。

 

⑸将合并前不当保留的营业收入在合并后冲回。

 

第三类:利用一次性所得来提高利润水平。

 

⑴出售价值低估的资产来提高利润。

 

⑵将投资收益直接冲减营业费用。

 

⑶将资产负债表科目重新分类,并从中创造利润。

 

第四类:将本期费用列为下期或前期费用。

 

⑴将一般经营成本资本化,特别是近期内不会再发生的费用。

 

⑵改变会计政策,将本期费用移到前期。

 

⑶成本摊销期间过长,导致成本摊销过慢。

 

⑷未将毁损资产的价值予以调低或加以冲销。

 

⑸降低资产减值准备提取率。

 

第五类:未依法确认负债或少计负债。

 

⑴对未来仍需承担付款的义务,未依法确认费用与相关负债。

 

⑵通过修订会计估计的方式来降低负债金额。

 

⑶将有疑问的减值准备金结转至利润项目。

 

⑷假造退佣。

 

⑸现金一入账就列为营业收入,而不考虑未来是否仍有应尽义务。

 

第六类:将本期营业收入转至下期。

 

⑴设置准备金,并在下期将之转出,确认为利润。

 

⑵在收购完成前,将营业收入予以保留。

 

第七类:将未来的费用移转至本期,确认为特别支出。

 

⑴将大额费用列为特殊支出的各项科目金额。

 

⑵将收购企业中的研发成本予以冲销。

 

⑶将各项可支配性费用移转至本期。

 

对于企业因管理舞弊而产生的虚假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不应束手无策,可以通过下列方法察觉,并采取适当措施加以规避。

 

三、规避企业虚假会计报表的措施

 

1.了解企业。造成投资者遭受重大损失的案件中,投资者所以未能察觉虚假会计报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了解企业所在行业的情况及企业的业务。这就要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前,一定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对企业的历史情况、现状、经营状况有所了解,并关注企业管理人员的品德、能力、知识水平及经历。

 

2.对企业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企业的经营业务有一定的连续性,其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密切相关。投资者可以通过对企业本期的财务指标的计算分析,比较与上年度的差异点,评价其合理性,从而发现异常情况,察觉企业的虚假会计报表。

 

3.阅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为确保会计报表提供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世界各国无一例外都通过公司法或其他法规规定,公司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以避免或减少虚假会计报表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因此,投资者可以通过阅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了解企业会计报表的可信性。投资者应特别关注注册会计师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报告,并了解其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的原因,以确定会计报表是否可信。

 

4.向投资咨询机构咨询。投资者如果认为需要的话,可向投资咨询机构咨询,讨论所有企业会计报表舞弊的潜在风险并仔细考虑投资分析师的建议,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虚假会计报表是否虚假,最大限度地避免可能的损失。

 

虚假会计报表成因之经营失败及其识别

 

企业在经营失败时,会造成会计报表的虚假。

 

企业经营失败,在进行清算时,资产的价值必须按现行市价或清算价值重新加以评估。此外,资产、负债的流动性分类,亦将面临清算而失去其意义或重要性。许多长期资产及负债,均将因被迫清算而必须改变归类于流动项目,会计报表如按照历史成本反映,势必造成会计报表虚假,对投资者产生误导。

 

一、企业经营失败的迹象

 

企业经营生生不息者固然存在,经营不善而失败者也属常见。如果存在下列迹象,则企业会计报表编制所依据的持续经营假设可能无法成立。

 

1.企业财务方面的迹象。

 

(1)资不抵债;

 

(2)营运资金出现负数;

 

(3)无法偿还到期债务;

 

(4)无法偿还即将到期且难以延期的借款;

 

(5)过度依赖短期借款筹资;

 

(6)主要财务指标显示财务状况恶化;

 

(7)累计经营性亏损巨大;

 

(8)存在大额外负的逾期未付利润;

 

(9)无法继续履行借款合同中的有关条款;

 

(10)存在大量不良资产且长期未进行处理;

 

(11)无法获得供应商的正常商业信用;

 

(12)难以获得开发必要新产品或进行必要投资所需要资金。

 

2.企业经营方面的迹象。

 

(1)关键管理人员的离职且无人替代;

 

(2)主导产品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3)失去主要市场、特许权或主要供应商;

 

(4)人力资源或重要原材料短缺;

 

(5)未达到预期经营目标。

 

3.企业其他方面的迹象。

 

(1)严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或政策;

 

(2)存在数额巨大的或有损失;

 

(3)异常原因导致停工、停产;

 

(4)有关法规或国家政策的变化可能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5)营业期限即将到期且无意继续经营;

 

(6)投资者未履行协议、合同、章程规定的义务,并有可能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7)因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因素遭受严重损失。

 

二、企业掩盖经营失败的方法

 

企业如遇到经营失败,往往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等方面做手脚,常用的方法有:

 

1.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

 

相关政府部门出于谨慎性考虑,要求企业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应该说,根据会计核算的审慎性原则,建立在真实资产价值损失或回归基础上的合理的计提和转回是必要的。但由于“八项计提”存在着较大灵活性和可调控性,利用“八项计提”调节企业利润粉饰会计报表成为某些公司常用的一种手段。通常情况下,部分公司在业绩较差时少提准备可以“润色”业绩,有的则在经营较好时多提准备,以便为随后的会计期间做好“业绩储备”。

 

而对那些急需恢复上市或“摘帽”的上市公司来说,计提和转回更是其跨年度调节利润的捷径,在铁定亏损的年度“一次提个够”,在必须扭亏的年度“一次冲个够”的现象并不鲜见。如此,不仅有违会计审慎原则的初衷,而且也是对谨慎原则的滥用,并损害了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原则。

 

例:某ST公司2003年八项计提对利润调减总额高达8.16亿元,而当年该公司的利润总额为——8.04亿元,目前已经暂停上市,显然八项计提是造成该公司亏损的根本原因,尤其是该公司计提的坏账准备竟高达7.12亿元。深入分析,发现该公司的控股股东及其全资子公司截至2003年末,共占用上市公司资金高达4.79亿元,而2003年该公司对这一部分其他应收款几乎是全额计提了坏账准备。

 

如此高额地计提坏账准备,公司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一次亏个够,虽然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公司暂停上市,但通过巨额的坏账准备作为利润的“蓄水池”,在必要的时候予以冲回,就可以立即提升该公司的当期业绩,因此,该公司2004年重新恢复上市的可能性极大。

微信公众号

萨恩课堂

咨询电话:400-888-3585

在线客服:点击咨询

©2001-2023 中国会计网(C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支持:北京萨恩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实名网站认证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7473号 京ICP备120139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