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中国会计行业!
您的位置:首页 > 会计学习 > 会计实务操作 > 正文

无形资产公允价值如何计量

2014-12-09 10:34 来源:中国会计网 | 会计通-中国会计行业门户 | 会计论坛

 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模式逐步被以“规模报酬递增”为特征的新经济模式替代。这个时代经济主体越来越相互依赖,社会逐步成为一个整体,市场力量无处不在,市场价格成为人们行动的指示器。以市场交换价格为基础的公允价值计量适应了这种客观环境的变化。无形资产的出现与经济的虚拟化以及财富观念的转变形成直接的关系。传统历史成本会计无法客观计量无形资产的价值。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公允价值计量可以解决会计上无形资产价值计量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日益脱离的难题。可以说,公允价值计量实现了对无形资产价值的发现。

 

  一、虚拟经济与财富观念的转变

  经济学是研究关于财富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科学。历史上,不同的经济学派都提出了他们的财富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财富应该是物质的。现今西方主流经济学派继承了这一传统观点,认为效用是财富的本质属性。马克思在巨著《资本论》中将财富划分为物质内容与社会形式二重属性。马克思认为,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价值是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存在的。因此,财富在马克思看来更多的是其社会属性决定的,可以是无形的、虚拟的。

  马克思的财富观无疑是正确的,这与现今社会经济出现的“财富倒金字塔”现象一致。从个人角度来看,人们家庭所拥有的资产中,金融资产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据统计,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金融资产在一个家庭财富中所占的比重都已超过50%。

  从宏观上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进入全球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经济中出现了大量的虚拟资产。这些虚拟资产的增长速度惊人,数十倍高于实际资产或物质产品。这样就形成了“财富金字塔”的结构:以实际资产或物质资产为底部,上面是商品和真实的贸易,再上面是名义的股票、债券、商品期货等,最上面是金融衍生工具。财富观念的转变与虚拟经济的兴起是紧密相关的。虚拟经济是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的,它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经济的高级形态。它产生于实体经济,又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虚拟经济下,资本增值的本质得到最彻底、最直接的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个社会中的虚拟财富的比重越来越大。这种纯以价值形态存在的财富形式相对实物形式的财富更能体现市场经济下财富的本质属性,即财富的社会性。

  事实上,我们持有的“股票”等金融资产可能只是一张纸,或一个符号,但是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我们相信它的存在是依据市场的存在而存在。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可以交换,可以被认可,它可以带给人们收益、地位。虚拟经济以虚拟财富为特征,以虚拟资产作为经济运行的要素(刘晓欣,2002)。

 

  二、“投入—产出”与“报酬递增”经济模式的转变以及无形资产价值的凸显

  我们这里的无形资产是相对实物资产而言的,也可称之为虚拟资产,它是指那些所有外在无形的财富形式,包括金融资产,同时还包括各种知识、技术、获得收益的权利等。从价值确定上来看,所有这些无形资产价值确定的方法都可以采用一种“资本化”的方法,即根据它们的预期未来收益的折现计算其内在价值。这些资产的价格都是建立在人们的观念或信心之上。这明显区别于以投入成本为基础的传统价值确定方法。

  现代主流的经济分析模型以及公司营运的会计体系都是建立在“投入—产出”的基本逻辑基础之上的。这些模型反映了某个生产过程的投入及该过程的产出。传统的计量方式在衡量产品生产部门(如农业、采掘业、制造业甚至运输和公用事业)的经营表现时,有很强的反映能力。然而,当它们被用来为服务和信息部门(如健康护理、法律服务、金融服务、个人服务、教育、娱乐、媒体、软件)提供经济信息时,其反映能力就显得较弱。因为这些服务或信息部门中,对“投入”和“产出”进行量化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其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完全不同于产品生产部门中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信息和创意,不会在生产过程中一次耗尽,相反却可以多次重复运用。

  另外,还存在“网络效应”或互补效应:如果某个客户使用的“产品”(如电脑操作系统)其他人也在使用,那么该产品将给客户带来更高的价值;如果某产品与其他产品配合使用,那么,此时的产品价值高于单独使用时的价值。虚拟经济的特征很多已经完全不同于工业经济。

  无形资产逐步成为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财富最重要的因素。这些“无形资产”或“非实物资产”,如智力资本、研究开发、品牌、人力资本等,将是推动“新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要素。在这样的时代,对有形资产,如工厂、机器、办公楼、矿产资源等投资和经营的重视,将被智力、组织、制度和良好信誉等无形要素所替代。市场广泛的普遍性以及极强的渗透力,与无形资产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是密切相关的。

 

  三、公允价值计量与“公允价值域”(FVM)模型的提出

  关于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争论,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是期末资产价值的再确认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当期收益的重新计算问题。历史成本,以资产的原始价格作为资产的价值,在各期末不进行调整,直到资产被处置(清算)时,资产的价格变动才被计入损益。这样势必造成期末资产的账面价格与市场价格发生背离。支持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使用公允价值可以减少这种背离,从而使会计上记录的资产价值与市场价格接近。

  FASB在2006年9月颁布的SFAS 157中把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支付的价格。”IASB在2009年的公允价值征求意见稿中也有同样的定义。可以看出在准则中定义的“公允价值”与“价格”有关,而其中的“价值”含义却被隐藏起来。原因可能是在这种“有序交易”中,价格最能反映资产的内在价值。在现今的经济学理论中,这种价值是用未来预期的现金流折现计算出来的。所以,会计上公允价值计量虽强调市场价格,但其应该是以追求资产在经济上的内在价值为根本。

  资产的内在价值如何实现?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只有人和物相结合才能创造价值。对处于经营过程中的资产最能体现这一点。下面,我们重点考虑这种资产的内在价值。这样的资产可以出售,也可以使用。出售可以直接换回货币。如果使用,还应该考虑到资产的使用效率问题。根据经济学效率原则,资产从低效率者手中转移到高效率使用者手中便可以增进社会整体的福利,因而这种转移的机制对人类整体物质富裕程度具有重大的意义。市场被认为正是这样一种机制。因而,资产通过市场交换就可能达到最好的人物结合,从而产生最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假设前面经济收益计算的资产价值已是整个市场中最优的资产使用方式,这种资产使用方式可以在市场存在的条件下实现,即资产可以转移到其最优使用者手中。

  我们把不同资产价值绘制到图表中,可得到下图:

  其中,β线为资产最优使用时得到的资产价值曲线,这是一个理想的状态。资产的预期价值与资产原始价值之间的差额是主观商誉的部分,即图中的AeA0线段的长度。主观商誉其实是企业所拥有的实体资产之外所有无形资产部分,包括人力资本、企业文化、组织协调力、专利、技术等各方面的能力。

  主观商誉可以用以下式表示:

  SG=fx(t,e)

  其中,t、e分别表示时间和企业知识积累等特征。主观商誉应该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所以一般有:

  γ线为初始资本的市场利率线,它是资本最低回报线,可以通过转换为货币资本的利息实现。其实,通过上图可以看到企业的收益由利息和主观商誉两部分组成。

  图中的线Ⅰ、Ⅱ、Ⅲ、Ⅳ分别表示传统历史成本会计、脱手价值会计(EixtVA)、剥夺价值会计(DVA)和现行成本会计(CCA)下资产在不同时段的价值曲线。很明显,脱手价值会计线、剥夺价值会计线和现行成本会计线都是对传统历史成本资产计价的偏离。从理论上讲,它们更接近理想的资产经济价值线。稳健性原则是传统历史成本会计的基础之一,所以,当资产的原始价值低于市价时而被确认,所以线Ⅰ可以替代γ线成为最低界限。当资产的市场价格高过β线或跌破γ线时,资产就可能被转移出企业,这样资产从高效率者手中转移到低效率者手中,造成社会福利的降低。

  资产的公允价值应该落在AeA0EA围成的区域,即图中阴影部分,我们称这个部分为“公允价值域”。“公允价值域”意指采用非历史成本会计计量资产价值可能落入的区域,它表示资产计价对传统历史成本会计计量的偏离,以及对资产内在经济价值的趋近。

 

  四、公允价值计量与无形资产价值发现——基于“公允价值域”模型分析

  公允价值计量为什么会在新时代成为众人瞩目的计量属性,这与市场深化带来的财富创造过程和财富投入要素的变化有关。无形资产、无形财富逐渐成为新经济的主角。我们觉察到它的存在,但我们却无法准确捕捉到它、计量它。由于无法入账的无形资产的价值越来越多,造成了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巨大差异。这使得人们日益感觉到建立在工业社会经济模式之上的历史成本会计不能满足以知识、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的计量要求。公允价值计量可以看做是应对这种挑战迈出的第一步。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采用市场价格的公允价值计量可以最大程度上利用市场发现价值,而这些价值更多的是那些依附在有形实体上的无形资产的价值。

  无形资产可以分为需要与物质生产过程相结合、间接产生收益的无形资产,以及直接通过交换获得价值实现的无形资产。我们先来看参与经营过程的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包括知识、技能、专利等等。它们通过与物质要素结合,通过生产过程实现其价值。在会计上,通常我们可以把这些无形资产称为“主观商誉”的部分。如图2所示,即:线段AeA0(或bd)之间的部分。采用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式,我们无法对无形资产进行计量。虽然在传统历史成本会计中,分为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对于可辨认无形资产可以根据其获得的成本入账。但是这个价格与该无形资产带来的未来收益无法相匹配,它远远低于无形资产所带来的未来价值。

  如图2所示,根据传统历史成本会计系统,在t2时点我们只能确认资产的价值到D点。但是,此时由于无形资产的存在,企业资产的价值却远远高于D点。D价值点之上的广泛区域,在历史成本会计系统计量方式下被忽略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虚拟经济逐步替代了实体经济,人们对财富的观念逐步由实物财富转向虚拟财富,以无形资产为特征的虚拟资产逐步替代了实体资产成为经济社会的主要要素。这造成了企业资产的实际价值与传统会计上确认的历史成本价值越来越分离。我们需要采用新的计量方式来计量无形资产的价值,发现无形资产的价值。

  

  公允价值计量实现了对无形资产价值的发现,是对传统会计计量方式的重大革新。公允价值计量其实质就是以市场为基础的计量,它采用资产的市场交换价格作为资产的价值。无形资产、虚拟资产作为一种纯粹的价值社会存在方式,它们的价值采用市场价格是合适的、可行的。在市场经济的价值体系中,物质财富占得比重越大,个体对社会的依赖程度越小;虚拟财富的比重越大,个体对社会整体依赖程度越大。资产的无形化、虚拟化,使人们越来越紧密地通过市场联系在一起。市场价格已成为人们行动的指示器,人们据此判断其所拥有的名义上的财富。资产的价值越来越直接体现为它的市场价格。以市场交换价格为基础的公允价值计量直接体现了财富价值观念的变化和经济模式的转变。

  如图2,B点是企业资产在t2时点资产的市场价格。这个市场价格包含了资产的物质价值量,更包含了依附在物质形态之上的无形资产的价值。线段BD表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上确认的企业资产价值的增加,它表示公允价值计量对无形资产价值的发现。而对于体现为直接交易的无形资产,如金融衍生资产,它的价值唯一客观的确定形式便是它的市场交换价格。

 

  五、结论

  总之,市场深化带来的经济虚拟化与财富价值观念的转变,使价值的社会属性凸显。市场价格作为一种价值最直接的体现方式,成为市场经济中最基础的价值衡量指标。以市场交换价格为基础的公允价值计量适应了这种新经济模式的转变,利用市场实现了对无形资产价值的发现。